公司新闻-郑州永丰生物肥业有限公司1

健康农业生产工程技术、土壤修复技术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WATER QUALITY IMPROVER TECHNOLOGY

服务热线:0371-67983938

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037167983938

公司新闻

郑州永丰生物肥业有限公司参与太子参高效栽培技术及中药效果研发

2018-06-15 11:16:57

非常荣幸:受到沈阳人参研究院邀请,郑州永丰生物肥业有限公司参与太子参高效栽培技术及中药效果研发,为期三年。永丰生物肥业负责土壤肥料相关技术与产品。这为郑州永丰生物与智拓生物科技进入最关键的中药材种植与药食同源农产品生产发展阶段提供了快车道。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 ex Pax et Hoffm.],以块根入药。又名孩儿参、童参、双批七、四叶参、米参。有补气益血、生津、补脾胃的作用。适于小儿夏季久热不退、饮食不振、肺虚、咳嗽、心悸等虚弱之症以及小儿病后体弱无力、自汗、盗汗、口平等症。概述

太子参之名始见于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于人参条下,与须参,参芦并列。谓:“太子参,大补元气,虽甚细如条参,短紧坚实而有条芦纹,其力不下大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云:“太子参即辽参之小者,非别种也,味甘苦,功同辽参。”所记载的太子参实为五加科人参的小型者。与本品不同。

至于石竹科太子参入药始于何时尚不清楚,但鉴于下述几点,其药用历史可追溯到清代。

一是《本草再新》记载太子参的功效:“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与石竹科太子参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及“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相近,从功效来看,《本草再新》所谓太子参亦有可能为石竹科太子参。

二是据考证,石竹科太子参人工栽培已有近百年历史。

三是清代赵学敏云:“参价日昂贵,而各种伪品杂出,人亦日搜奇于穷岩荒壑,觅相似草根以代混……珠儿参者,不知何根子所造,至于红党参,即红萝卜草所造,白党参未考,此皆苏地好奇者所制,好奇之医而用之,走方者所以惑乡人。”《纲目拾遗》虽未明言太子参亦出伪造,实不排除苏地药商以地产石竹科太子参托名“辽参之小者”以牟暴利的可能。

综上考证,太子参或孩儿参本是人参的别名,清代始,已有药商为利所驱,用当地所产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根诈冒人参,以欺病者,而托言“太子参”。其后,由于石竹科孩儿参具有部分类似人参的功效,逐渐摆脱伪品地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中药品种。郑州永丰生物肥业有限公司参与太子参高效栽培技术及中药效果研发


(一)野生资源与栽培品种

1、             野生资源

野生太子参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太子参人工栽培历史较早,据传人工栽培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主产于江苏、安徽、福建、贵州、湖南等省,近年来,贵州省施秉县从湖南引种太子参成功,并形成规模种植基地,成为全国太子参的主产区之一。

2、             栽培品种

目前,在生产中太子参无品种之分,但有产区针对太子参出现退化现象,通过茎尖脱毒等手段,进行品种复壮。

(二)植物学特征与生物药学鉴别特征

1、植物学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20cm。地下有肉质直生纺锤形块根,四周疏生须根。茎单一,不分枝,下部带紫色,近方形,上部绿色,圆柱形,有明显膨大的节,光滑无毛。单叶对生;茎下部的叶最小,倒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渐窄成柄,全缘,向上渐大,在茎顶的叶最大,通常两对密接成4叶轮生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9cm,宽2-4.5cm,先端渐尖,基部狭窄成柄,叶背脉上有疏毛,边缘略呈波状。花二型:近地面的花小,为闭锁花。花梗紫色有短柔毛,萼片4,背面紫色,边缘白色而呈薄膜质,无花瓣;茎顶上的花较大而开放,花梗细,长1-2(-4)cm,有短柔毛,花时直立,花后下垂,萼片5,披针形,绿色,背面及边缘有长毛;花瓣5,白色,先端呈浅齿状2裂或钝;雄蕊10;子房卵形,花柱3。蒴果近球形。有少数种子,种子褐色,扁圆形或长圆状肾形,有疣状突起。花期4月,果期5-6月。

2、         生物药学鉴别特征

干燥块根呈细长条形或长纺锤形,长约2~6厘米,直径约3~6毫米左右,表面黄白色,半透明,有细皱纹及凹下的须根痕,根头钝圆,其上常有残存的茎痕,下端渐细如鼠尾。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而亮,直接晒干的断面为白色,有粉性,气微,味微甘,以肥润、黄白色、无须根者为佳。

   皮层薄壁细胞数列,多切向延长。韧皮部窄;韧皮射线宽。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占根的大部;木射线甚宽广;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成束,呈放射状排列;初生木质部3-4原型。

   本品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2-60μm,于木质部较易察见。

(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化学成分

太子参的化学成分研究起步比较晚。20世纪70年代,化学成分预示仅含有皂苷类、淀粉及果糖等。80年代,国内外只有零星报道,即对太子参的氨基酸组成、游离糖、脂溶性部分及微量元素进行了研究。直到90年代,才开始对太子参的化学成分进行教系统的研究。

(1)、微量元素  太子参含有Fe、Cu、Zn、Cr、Ni、Co、Sr、Mn、Pb、Li、Na、B、Be、Ti、Al、Ca、Mg、K、P、Se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Fe、Cu、Zn、Cr、Ni、Co、Sr、Mn、Na、B、Ca、Mg、K、P、Se为人体的必需元素,据分析以Fe、Cu、Zn、Mn的含量较高,Pb为有害元素。  

(2)、氨基酸  太子参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包括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较高。  

(3)、糖类  从太子参中分离得到太子参多糖PHP-A和PHP-B,平均分子量分别为3.2×10和46×10。此外,还分离得蔗糖,麦芽糖及α-槐糖(α-kojibiose)。  

(4)、苷类  太子参中的苷类成分主要为太子参皂苷A(PseudostellarinosideA),尖叶丝石竹皂苷D(A-cutifolisdeD),胡萝卜苷(daucosterine)及△   -豆甾-3β-烯醇,3-O-β-D葡萄糖苷(△-3β-stigmastenol-3-O-β-D-glucoside)。  

(5)、磷脂类  太子参含有磷脂类成分,其组分主要为溶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及磷脂酸等。   

(6)、环肽类  从太子参中分离得heterophyllinA(Ⅰ)(太子参环肽A),heterophyllinB(Ⅱ)(太子参环肽B), heterophyllinC(Ⅲ)(太子参环肽C), heterophyllinD(Ⅳ)(太子参环肽D), heterophyllin E(Ⅴ), heterophyllin F(Ⅵ), heterophyllin G(Ⅶ), heterophyllin H(Ⅷ) , pseudostellaria A(Ⅸ), pseudostellaria B(Ⅹ), pseudostellaria C(ⅩⅠ), pseudostellaria D(ⅩⅡ), pseudostellaria E(ⅩⅢ), pseudostellaria A(ⅩⅣ), pseudostellaria G(ⅩⅤ), pseudostellaria A(ⅩⅥ)。   

(7)、脂肪酸类  太子参中含有棕榈酸,亚油酸,山嵛酸,2—比咯甲酸(2—minaline)二十四碳酸,十八碳酸,琥珀酸(srccinicacid)。  

(8)、油脂类  太子参中含有1-甘油单硬脂酸酯(gleceroll-monlinolate),吡咯-2-羧酸-3’。呋喃甲醇酯(3’-furfurylpyrrole-2-carboxylate),三棕榈酸甘油酯(tripalmitin),棕榈酸三十二醇酯(sotriylpalmitate), 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ɡ棕榈酸酯(β-sitosterlol -3-O -β-Dglucoside -6’ –palmitate)。   

(9)、挥发油类  太子参中挥发油中已得的主要成分有吡咯,糠醛,糠醇,1-甲基-3丙基苯,2-甲基-吡咯,4-丁基-3-甲氧基-环己二烯1-酮,4-丁基-3-甲氧基- 2-环二烯1-酮,2-甲氧基-6-(1-丙烯基)-酚,2-甲氧基-4-(1-丙烯基)-酚,2-环己烯1-醇-苯甲酸酯,邻苯二甲酸二特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化合物,其中以糠醇含量最高。  

(10)、甾醇类   太子参含有β-谷甾醇及△-豆甾浠-3β-醇(stigmast-7-en-3β-ol)。   

(11)、其他  从太子参中还分离得到去甲鸢尾素A(tristec-torigeninA),肌-肌醇-3-甲醚(myoinositol-3-methxyl)。

2、药理作用与功效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本草再新》:“味甘,性温,无毒。”《饮片新参》:“甘润,微苦平。”《中药志》:“甘苦,微寒。”入肺、脾经《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功效分类】补虚药,补气药

【功效主治】补益脾肺,益气生津。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怔忡,水肿,消渴,精神疲乏。

近代对太子参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1)   抗疲劳、抗应激作用:太子参水提物能明显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和在常压缺氧情况下的存活时间。对慢性体重下降小鼠皮下注射利血平可缓解体重下降,能明显抑制小鼠肠推进的距离。

(2)   免疫促进作用:太子参总提取物能明显对抗环磷酰胺(Cy)所致的胸腺、脾脏的重量减轻,并增加胸腺DNARNA和脾脏DNA含量,对Cy所致T、B淋巴细胞转化功能低下、白细胞吞噬功能降低及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减弱均有明显对抗作用,并能增加外周血白细胞数;太子参煎剂对兔抗大鼠淋巴细胞血清(ALS)所致的大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具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太子参水煎醇沉剂对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刺激作用。

(3)   延长寿命作用:太子参剂量5%能使果蝇的平均寿命延长27.35%和6.53%,最高寿命延长22.29%和31.82%。

(4)   其他:太子参中肌-肌醇-3-甲醚有较强的镇咳作用,皂苷A有抗病毒作用,特别对疱疹病毒活性较强。

(四)经济效益与发展前景

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太子参的用量会不断增加;在保健品、滋补饮料、新药研究等综合开发利用上,前途十分广阔。

新中国成立后,太子参被列为三类品种,由市场调节产销。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品主要来源野生。70年代野生转家种获得成功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家种太子参成为商品主要来源。以后,太子参生产逐步提高,市场供应呈增长趋势,成为可以满足需求的商品。

太子参近年因功效显著,用量不断增大。全国每年生产约120万千克,每年购销110万千克,正常年产量约110万千克。供求基本平衡。

二、形态特征与生物特征

(一)形态特征

1、根块茎多数,肉质,纺锤形,外皮淡黄色,疏生须根。长3~8CM,直径0.2~0.6CM。有的主根顶端发出短根茎,并形成一新植株,新植株也可形成较小的肉质纺锤状块根。

2、茎 根茎顶端常着生1~3个茎,茎直立,近方形,节略膨大,节间有2行短柔毛。茎单一不分枝,基部近方形,略呈紫色,上部圆,绿色。

3、叶 单叶对生,近无柄,茎中部 3~5对叶,倒披针形;茎基部叶鳞片状;茎顶端有4片较大的叶,密集成“十”字排列。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2~4.5 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背脉上有疏毛,叶全缘,有的略呈波状。

4、花花腋生,有2型;茎下部接近地面的花小,紫色,萼片4枚,闭合,无花瓣,雄蕊通常2枚;着生茎端总苞内的花1~3朵,形大,白色,萼片5枚,花瓣5枚,倒卵形,雄蕊10枚,花柱3个。花期4~5月。

5、果实与种子果期5~6月。蒴果卵形,熟时下垂,开裂。种子7~8粒,种子小,褐色,长椭圆形,长径约3毫米,宽径约2毫米。外种皮密生瘤状突起,种皮豆沙色。种脐在种子的腹面基部,胚乳为显著的淀粉质,胚弯曲位于胚乳的中央,千粒重16.5克。

(二)生物学特征

1、生态习性太子参在自然条件下,多半野生于阴湿山坡的岩石隙缝和枯枝落叶层中,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它适宜温和湿润的气候,在旬平均10~20℃气温下生长旺盛,怕炎夏高温和强光曝晒。气温超过30℃时植株停止生长。6月下旬(夏至)植株开始枯萎,进入休眠越夏。太子参耐寒,块根在北京地区-17℃气温下能安全越冬。怕干旱有怕涝,积水容易感染病害而烂根。

2、生长发育特征

太子参种子成熟后易脱落,人工不易采收。种子不宜干藏,宜采后即播或用湿沙贮藏,当年秋播,土面保持阴凉湿润。种子干燥久放后不利出苗。

太子参种子属于需低温打破休眠的类型,在-5~5℃温度下150天后种子发芽率为65.8%.种子自然散落地面后,宜在阴凉湿润土中越冬。在种参来源困难时,可利用种植太子参地区散落在地面的种子进行育苗繁殖。其方法是参根挖起后即施肥,整地做畦,并栽上萝卜、青菜等蔬菜,翌年早春种子发芽出苗,并做好间苗除草等,5月上旬套种黄豆保苗,秋季收挖作种参栽种。

(1)种子萌发和块根形成的特征:太子参野生散落或人工栽培而采收的种子,都须满足一定低温条件下才能萌发。种子发芽后长出幼苗,其根头上芽基部与地下茎的茎节处产生不定根,形成小根块;种子根(胚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吸收土壤养分,水分,稍有膨大外,自身随着植株当年生育期的结束而消长解体,直至腐烂为止。由此可知,太子参块根都由无性系不定根发育长大形成。

太子参具有“茎节生根”而膨大形成块根的特性。从籽苗或种参长出来的地下茎节上产生不定根形成太子参;在子参根头的新芽基部又能长成孙参,相继延续长出多级新根。

(2)块茎发芽出苗特征:太子参具备低温条件下发芽生长的特征。太子参栽种后34天,旬平均温度14.5℃、土壤温度10℃时,顶芽即缓慢发芽,种参自体发出须状细根(支根)。随着气温和土温逐渐下降,发芽能力显著增加,细根数量增多,根系吸收面积增加,为越冬和早春出苗奠定了基础,保证了植株生长。

(3)块根的发育膨大:太子参发根早,在育苗未出土时即开始发根。植株在生育早期,主要是根数和根的长度增加,根径增长不大,绝大部分根呈纤维状。生育中期块根不仅长度增加,根径和根数也相应增加。4月中旬块根已出现纺锤形,5月中旬后植株进入生育后期,新生块根主要增加根径,直至植株枯萎为止。

(4)块根和地上部生长发育关系:太子参块根的增长和地上部植株繁茂程度的关系密切。块根增长的大小与快慢,伴随着植株生长发育进行。当地上部干重增加时,地下根的膨大发育与干重也相应增多。另外,太子参生长发育过程中,地上部与块根又保持着一定的物质分配关系:即在生育早、中期,气候温暖,旬平均温度在10~20℃、空气相对温度较高时,地上植株生长繁茂,光合同化速率高,干重逐步增长,但此时块根形成虽快,块根膨大却极微;到后期,气温上升,植株缓慢生长,甚至停滞,同化物质迅速转入块根,从而促进块根肥大。因此,块根增重生长的高峰比地上部高峰出现稍迟。太子参地上部和块根干重比值(T/R):块根形成时期为76.33~3.45;块根膨大盛期为3.45~0.67。太子参主要用块根进行营养繁殖,全生育期为4个月左右。

三、栽培管理技术

(一)            选地整地

太子参忌重茬。在选择生产用地时,应选丘陵地与地势较高的平地,在新开垦荒地上种植太子参,病虫害少,须根少,参根粗壮。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盐碱地、沙土、重黏土都不适宜选用。如在坚实、贫瘠的土壤上生长,则参根细小,分叉多而畸形,产量低。为降低病源、减轻病害,每2~3年应实行1次轮作,前茬忌烟草、茄科等作物,而以甘薯等作物为好,或也禾本科作为为前茬。

一般在早秋作物收获后,在霜降以前,每亩地施入腐熟的厩肥、人畜粪等混合物300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然后耕耙,耕细耙匀,做成1.2米宽、17~20厘米高的畦,畦边按地形而定。畦面保持弓背形。

(二)            繁殖技术

1、             太子参蒴果易开裂,种子不易收集,因此,往往利用自然散落的种子原地育苗。在原栽培地收获太子参后,用耙搂平,施1次肥,种植一茬萝卜、白菜等,以充分利用土地。收获后再耙平,翌春已落地的种子发芽出苗,秋季作种用。种子繁育,当年仅形成1个圆锥根。

种子繁殖是日前更新复壮的有效措施。据研究,种子内不含病毒,故在生产上可用种子培育优良种苗。果实脱落后,果实内的种子尚未完全生理成熟,必须在湿润的条件下,经过一个低温过程方可解除休眠,否则种子发芽率偏低。

2、             块根繁殖

(1)栽种时期:一般在9月上旬至地面封冻前均可栽种。但以10月下旬前为宜,过迟则种参因为温度逐渐降低而开始萌芽,栽种时容易碰伤芽头,影响出苗;另外,因气温过低而土地封冻,操作也不方便。

(2) 种参选择:一般在留种地内一边收获,一边选种,将芽头完整、参体肥大、整齐无伤、无病虫危害的块根作种用。

3、             栽种方法:太子参的栽种方法有平栽和竖栽两种。

① 平栽:在畦面上开设直行条沟,沟深7~10厘米。开沟后将腐熟的基肥撒入沟内,稍加些土覆盖。然后将种参平放入条沟内,株距5~7厘米,种参与种参头尾相接。继续按沟距13~17厘米,再开一条沟,将开沟的泥土覆盖前一沟,再摆种,依次类推。栽后将畦面整成弓背形。每亩用种量30~40千克。

② 竖栽(斜栽):在畦面上开设直行条沟,沟深13厘米。开后将种参斜排于沟的外侧,株距5~7厘米,种参芽头朝上,离畦面7厘米,要求芽头基本位于一条直线上,也称“上齐下不齐”。然后按沟距13~17厘米,再开一条沟,将开沟的泥土覆盖前一沟,再摆种,依次类推。栽后将畦面整成弓背形。每亩用种量40~50千克。

4、             栽种深度:太子参地下茎节数的不受栽培深度的影响,但节间长短却因栽种的深浅不同而差异较大。浅栽的(沟深不足6厘米)地下茎部短而节密,参根细小而互相交织,多分布在接近地面的表土层中;过于深栽的(沟深超过9厘米)接间距离长而稀疏,块根虽大但数量较少,产量低。因此,合理控制栽培深度,对于提高太子参的产量与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太子参种植深度控制在6~9厘米最为适宜。

1、             苗期管理

(1) 浇水:栽种后,如果天气干燥,需要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促使种根生根及生长发育。

(2)中耕、除草与培土:栽后选择晴天,用丁草胺水剂0.05~0.1千克对水50千克进行喷雾,可防止多种杂草孳生。幼苗初期生长缓慢,化学除草后,地面虽无杂草,但需用小钉耙松土。

春季幼苗出土时。生长缓慢,越冬杂草繁生,可用小锄浅锄1次,其余时间都宜拔草,防止伤根。5月上旬后,植株已封行,除了拔除大草,可停止除草,以免影响生长。早春出苗后,边整理畦沟,边将畦边倒塌的土撒至畦面。

2、             生长期管理

(1)施肥:太子参生长期短,枝叶柔嫩,不耐浓肥,须施足基肥,以满足植株生育需要,这是增产的重要措施。一般以迟效肥为主,若猪厩肥、垃圾堆肥、人粪尿、草木灰、禽粪等,但一定要发酵腐熟透后才能使用。施肥方法:在耕翻前施入基肥,或将基肥直接施于播种沟内,使肥料集中,以提高肥效。但应注意肥料与种参不能直接接触,须在施肥后用沟内松土稍加覆盖或者拌和,使肥料压在土下或拌匀,否则易使种参霉烂。在土地比较肥沃、基肥充足、植株生长良好时,一般不追肥;在缺肥情况下,植株茎叶黄瘦时应追肥。通常在植株生长早期,可浇施稀人粪尿(1:5)或每亩10千克硫酸胺,以促进生长。

(2)水分管理:太子参怕涝,一旦积水,易发生腐烂死亡,必须保持田间排水畅通。在干旱少雨季节,应注意灌溉,既保持湿润又不积水,以利生长。田间管理过程中,应避免踏踩畦面,否则容易造成局部短期积水,使参根腐烂死亡,降低产量。留种越夏时更应注意。

(3)防病治虫:在生产过程中,太子参主要病害是病毒病,以及地下害虫。对太子参病虫害的防治应遵循的原则是:以防为主,防终于治,防治结合。

3、越冬管理 越冬期间,由于太子参未出苗,主要进行地下缓慢生长,田间管理的主要工作是防除越冬草。

 

四、病虫害及防治

(一)            病害及防治

1、             太子参叶枯病

(1) 危害症状:在叶面和背面生有黑灰色病斑,逐渐扩散,引起植株枯萎死亡。

(2) 病原:病原为Septoria sp.,属半知菌亚门的球壳孢目真菌,其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器内,分生孢子器顶端方圆孔,暗色,扁球形,具有孔口,孢子梗丛生、短、不分枝,单枝无色,在上面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短、孢子小,单枝无色,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孢子成熟后吸收水分把孢子囊胶质从孔口排出形成孢子角。

(3)发病规律: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易发生。病原孢子靠雨水、昆虫传播,其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上越冬,在潮湿的条件下由叶片伤口侵入成为初感染源。

(4)防治措施:做到基肥足、追肥早,后期控制氮肥用量,注意有机肥、化肥结合;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合理密植,高畦种植,雨后及时清沟排水;勤除草,注意不损伤根系而影响抗病力;在发病前期用1:1:100的波尔多液,每隔10天喷洒1次,或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

2、             太子参根腐病

(1)危害症状:危害根部,受害植株细根先发生褐色干腐,逐渐蔓延至粗根,根部横切维管束断而有明显褐色病变。后期根部腐烂,地上部萎蔫枯死。

(2) 病原:病原为Fusarium epquiseti(Corda)Sacc.,属半知菌类。

(3) 发病规律:在炎夏高温季节高湿天气,特别是低洼地容易引起根腐病。

(4)防治措施:雨后注意排水,防止积水;发病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浇灌病株,实行轮作。

3、             太子参花叶病病毒

1、             危害症状:受害植株叶片皱缩和呈花叶状,植株萎缩。

2、             病原:病原主要为太子参花叶病毒(Taizishen Mosaic Virus).

3、             发病规律:病毒可在植株体中积累,以带毒的种根为繁殖材料,或由带毒的昆虫传染,引起发病并扩大危害。

4、             防止措施:注意防治传播病毒的蚜虫。选无病株留种。建立种根培植基地,由去毒种子繁殖无毒参根供大田生产使用。通过种子繁殖可以更方便、有效地获得无毒苗,其外观、长势均与组培脱毒苗相似,比带毒种根作种的对照增产30%以上,比苗期感病的对照增产60%。因此,尽管脱毒苗生产的块根之有效成分含量有所减少,绝对量仍然在由于产量提高而增加。对环境土壤进行消毒,尽量消除感染源。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间作早春高秆作物遮阳和喷波尔多液。

4、紫纹羽病

(1)危害症状:被害根失去光泽,渐成黑褐色,紫红色菌丝束集于被害根的表面。其后在茎基部及上面相聚而成紫红色的均丝膜。当根表面被菌丝缠满时,根即腐烂。发病初期地上部分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枝叶生长不良。严重时,茎倒伏腐烂死亡。

(2)病原:病原初步鉴定为担子菌纲,木耳目,木耳科,卷担菌属的一种真菌。

(3)发病规律:本病通常在偏酸性沙壤土的参畦及土壤潮湿、排水不良好的地方发生较多,往往以一处为中心向四周扩展蔓延。病害发生与轮作作物有关,如甘薯。

(4)防治措施:可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进行种参消毒,或用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浸种消毒。

(二)害虫及其防治

太子参主要害虫有蛴螬、蝼蛄、地老虎等。以幼虫危害块根或咬断根茎。按常规方法防治。

1、蛴螬蛴螬属鞘翅目金龟子科,是金龟子的幼虫。对太子参危害较重的有华北大黑金龟子和暗黑色金龟子。下面以华北大黑金龟子为例介绍蛴螬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

2、危害症状:幼虫咬食参苗地下根茎,造成幼苗枯萎死亡,成虫将吃成不规则的缺刻或洞孔,仅留叶脉、叶柄或者残部。

3、生规律:华北大黑金龟子在河南1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上中越冬,成虫4月下旬开始活动,5月中下旬产卵的土中,深6~9厘米,卵散产或4~5粒连在一起。孵化出的幼虫入土危害根部,当土壤温度达到15℃以上时,蛴螬便于10厘米以上的土层活动取食,夏季气温高升,又回到深层不食不动,秋季再回到表土层活动,10月后,陆续下潜到30厘米处越冬。夏季多雨、土壤湿度大,厩肥施用较多的地方,发生严重。

4、防治措施:一是施腐熟有机肥,以防止招引成虫来产卵;二是田间出现蛴螬危害时,可挖出被植株危害的幼虫,进行人工捕杀;三是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100~150克,或50%辛硫磷乳油100克,拌细土15~20千克做成毒土撒施;四是用1500倍辛硫磷深夜浇灌植株根部,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蝼蛄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华北地区主要有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俗称土狗子

(1)危害状:蝼蛄以成虫、若虫在参畦表土层下开掘纵横隧道,咬断幼苗,嚼食参根,被害苗断裂处呈麻丝状。

(2)发生规律:在东北和华北约2年发生1代,在华中华南地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中、小若虫越冬。在吉林、黑龙江,越冬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越冬若虫的羽化盛期在8月中旬。在华中越冬成虫于3~4月恢复活动。在山西,越冬蝼蛄3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中下旬进入表土危害。5月上旬至6月中旬为取食危害盛期。若虫6月下旬潜入30~40厘米以下的土中越夏。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交尾产卵盛期,产卵场所集中在沼泽、河流两岸或池塘和沟渠附近腐殖质较多的地方,卵产于扁圆形的卵室内,每头雌虫可产60~80粒卵,8月下旬为交尾产卵末期。9月,越夏若虫和当年孵化出的若虫又开始取食危害,10月下旬成虫和若虫潜于60~120厘米深处的土层中开始越冬。

(3)防治方法:一是低畦潮湿和新垦荒伐林地虫多,应在前一年做好土壤处理后,再做参床作用;二是不使用未腐熟的厩肥作基肥;三是麦麸毒饵诱杀:将麦麸50千克,炒香后晾晒干,拌入2.5%敌百虫粉1~1.5千克或者50%辛硫磷乳油0.3~0.5千克,再慢慢加水15千克左右,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每次使用毒饵3~4千克,于傍晚黄昏前使用;四是毒谷诱杀:用90%敌百虫晶体15克配成30倍液,加谷秕5千克制成,先将谷秕煮至半熟,凉后拌药,每次用制好的毒谷1.5~2.5千克,当苗床发生蝼蛄时,可将毒谷撒在蝼蛄活动的隧道处;五是人工挖窝灭虫:早春根据蝼蛄在地面造成的虚土堆,查找虫窝,挖到14厘米左右深处捕杀;六是设置黑光等诱杀成虫。

4、             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别名地蚕、乌地蛋,属鳞翅目夜蛾科

(1)危害状:小地老虎是一种危害性地下害虫。常从地面咬断幼苗并拖入洞内继续咬食,或咬食未出土的幼芽,造成断苗缺株。当太子参植株茎基部硬化或天气潮湿时也能咬食分枝的幼嫩枝条。

(2)发生规律:1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和蛹形式在土内越冬。成虫白天潜伏在土缝隙、枯叶下、杂草里,晚上外出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性。卵散产于土缝、落叶、杂草等处。幼虫有假死性,在食料不足时迁移,幼虫3龄后白天潜伏在表土下,夜间活动危害。第一代幼虫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发生,苗期太子参受害较重。

(3)防治方法:一是3~4月清除参地周围杂草和枯枝落叶,消灭越冬幼虫和蛹;二是清晨日出之前检查参地,发现新被害苗附近土面有小孔,立即挖土捕杀幼虫;三是4~5月小地老虎开始危害时,用50%辛硫磷乳油1:1000倍液拌成毒土或毒沙撒施,效果良好,也可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浇穴。

五、采收、加工与贮藏

(一)            采收

太子参栽种后翌年6月下旬(夏至)前后,大部分呈枯黄倒苗时即可采收。收获时宜选择晴天,用四齿耙翻挖参地,细心挖起,深度一般13厘米,不宜过深,要拣净,抖掉泥土,去除茎叶,将参根放入箩筐中。收获过早或过晚都影响产量和质量,如若延迟收获,常因雨水过多而造成腐烂。除留种地外,太子参均需按照上述时间收获,不能在地里久留,以免影响产量和质量。

(二)            加工

太子参折干率约30%左右。宜选晴天加工。

(1) 烫制晒干将收挖的鲜参,放在通风室内摊开晾1~2天,使根部稍失水发软,再用清水清净,装入淘米筐内,稍经沥水后放入100℃开水锅中,浸汤1~3分钟后提出水面,立即摊晒在水泥晒场或芦席上曝晒,晒至干脆为止。但应注意浸烫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发黄变质。浸烫的检验是以指甲顺利捏入参身内为标准。将晒干后的参根装入箩筐,轻轻震摇,去除须根即成商品。此法加工的参,习称烫参。烫参面光色泽好,呈淡黄色,质地较柔软。

(2) 将鲜参用水洗净,薄摊于晒场或芦席上,在日光下曝晒至足干为止,称生晒参。成品光泽较烫参差,质稍硬,味较烫参浓厚。

(三)            贮藏

太子参的安全水分为9%~13%,在贮藏过程中,若环境湿度大、温度过高易发生虫蛀、霉变甚至走油等质量变易。故太子参应贮藏于干燥、低温的环境中,可采用晾晒或者用硫磺熏蒸等方法防虫。